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微视频联合微信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症状复杂、诊断困难、难治性等特征,因此在《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囫囵吞枣现象,尤其对复杂的症状学生仅仅是能背出其文字定义,实际上与疾病临床表现不一定相符。比如舞蹈、各种不同的震颤、肌张力障碍等不自主运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又无特殊检查界定,其诊断仍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的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表述如何形象化及具体化是目前《神经病学》教学的难点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视频教学、微信平台教学等在教学中应用日趋成熟,但缺乏较为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估。本试验通过录制神经系统症状小视频,在《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视频课堂播放联合课后微信平台共享,对预防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共22个班级进行教学效果观察,探讨微视频课堂播放联合课后微信平台共享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应用的教学效果。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6年9月—2018年7月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有《神经病学》教学任务的22个班级,其中临床医学专业6个班,预防医学16个班(共1100学生),各专业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模式教学(对照组及试验组均为550人),试验组进行常规模式联合微小视频课堂播放并建立微信班级群课后进行视频共享、教学难点讨论及文献共享等师生互动。

1.2 研究材料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每年收治患者近3 000人次,病种涵盖本科教学所需的所有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特色的是作为科室主要研究方向的肝豆状核变性及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患者占比高,为各种不自主运动的视频录制提供丰富的病源。2014年1月—2017年9月,根据《神经病学》(贾建平主编,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容结合教学任务,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对常见症状、体征及诊疗进行分类及录制并剪辑成3分钟以内的微小视频,并经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观看,选择最合适和典型的视频纳入教学视频库,以供试验组教学使用。

1.3 教学效果评估内容及方法

1.3.1 考试成绩——评价医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 小考试:按教学任务每2 ∽3章(因预防医学专业课时少,因此根据教研室安排2 ∽3章作为一单元)授课结束72 h内,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小考试(突击考试),考试题目由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统一设计,紧扣授课内容,难度适中且具有区分度,题目数量10 ∽15题,题型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考试时间为0.5 h。最终考试:授课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试题题目数量35 ∽40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病案分析题,考试时间2 h。批卷并登记小考试、最终考试成绩。60分以上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分别计算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及格率、优秀率及平均分。

1.3.2 病案分析——评价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典型病案的考核形式,评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病案的分析能力(初步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检查、后续检查、治疗及预后判断、病情突发变化时的处理措施等)。病例分析从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中挑选典型病例,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设计,下设3~5个开放性问题,采用开卷考试(可进行书籍及网络文献查阅),阅卷由教研室统一制订评分标准,集中进行。阅卷后登记考试成绩。60分以上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分别计算对照组与试验组及格率、优秀率及平均分。

1.3.3 文献检索能力考核——评价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每次授课结束后,采用完成作业的形式,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医学生检索相关知识点的新进展。根据检索内容的新颖性、全面性、典型性,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分,评分分为1~4分,1分为最差,4分为最佳。为确保检索内容的客观性,需确保医学生独立完成该任务。

1.3.4 问卷调查——评价课堂微视频联合课后微信平台教学模式适用性及有效性 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制定量表。量表的制作参考国内外现有相关量表工具的内容,由教研室统一设计问卷题目,编制半开放式调查问卷。问卷前部分采用封闭式问题,指标与问题逐一对应,被调查者通过选择已设定的选项来作答。问卷后部分设置开放性问题,由被调查人根据主观认识自由回答,以弥补问卷设计者在客观问题部分可能忽略掉的信息。题量控制在15 min内完成。问卷的选项选用4级等距分级来进行设定,分别赋值为1 ∽4分,1分为最差,4分为最佳。每一个被调查者分数经加权后的总分(满分为40分)是其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