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神经病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改革探讨

医学专业高等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推荐,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神经病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理论性的学科,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且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神经病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将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而探索出一条最适宜神经病学科教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途径,充分贯彻思政教育的理念,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发展。

一、神经病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水平

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存在较强的自主性特征,很多高等院校都会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凸显学科的专业性,特别是专业性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通常课时较多且较长,因而内容十分关键,也会对学生设置严格的考核标准,进而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可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置相融合,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水平[1-2]。

(二)强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拓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教学的理论性较强,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无法在生活和工作中得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学科交叉也逐渐引起了教学研究人员的关注。医学领域的专业课程设置也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相互融合,从专业知识教学来看,学习过程中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积极性。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4]。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神经病学课堂的融入点

(一)将实践和网络作为神经病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

在神经病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将不同学科内容相互集成,进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学科的系统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教学平台,从而将神经病学专业课程教学从感性的认知提升到理性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思想政治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在教学平台的设置上为思政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思政教学中融入新媒体网络技术,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主流的社会思想理念,通过一种学生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并与课堂之外的实践相互补充,另一方面是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可在寒暑假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使其尽快融入社会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其医学专业的专业素养,建立积极的价值观[5-6]。

(二)将全员参与的医学生德育工作队伍作为教学切入点

医学专业高等院校应建立起全员参与的医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多元作用,建立起全方位、多元化的思政教育队伍。其中,学生干部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点,对于医学院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力量的壮大能够起到辅助性作用;任课教师是医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角色,其不仅需要在日常课堂教育中传授思政知识,更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彰显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的作用,进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是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需要从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出发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就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7-8]。

(三)以思政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作为学科交叉的融合点

医学院所有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和持续开展均需要系统、规范、科学措施的配合与辅助,医学院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相应的系统支持。医学院在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和考核标准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对思政教育与神经病学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涉及,保证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在日常的工作中融入所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实践的主动性[9-10]。同时,医学院所培养的学生是保证国民健康和医疗安全的基础,而当下社会上所热议的“重智轻德”的问题也应充分引起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只有不断健全医学生的人格与思想,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医疗水平过硬的神经病学科医师。另一方面在神经病学科学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还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使用科学的方法、引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融合,进而实现良性的发展与循环[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