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脑窍理论辨治非意识障碍神经病中医脑病理

从解剖和生理意义来讲,脑窍属奇恒之府[1],头面上七窍通于脑系,与脑髓、经脉、脑室、脉络等均可归属脑窍范畴。 《医林改错·脑髓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有赖“卫总管”和“荣总管”通脊入脑[2],化而为髓,髓充于内,气液流通,神机由生,主导一身之活动,临床上应用脑窍理论治疗脑病已屡见不鲜,以脑髓神志病变较为多见,对非意识障碍神经病缺乏系统论述,本文探讨基于脑窍理论辨治非意识障碍神经病的临床体会。

1 脑窍理论

《说文解字》中脑有二意,一指脑髓,二指颅腔。窍有孔、隙、穴之义。 脑为清空之窍,元神之府,脑窍为神机出入之隙[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明确提出了脑窍(空窍)的概念。 中医学有“九窍”之说,将耳、目、鼻、口之上七窍归为清窍,属广义脑窍范畴,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所言:“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而狭义脑窍一般指神窍,总统神志、意识、思维等活动,包含脑髓、脑室、脑膜、脑脉、脑络及玄府神窍等内部结构[3],中空似腑,藏精似脏,属奇恒之腑。根据解剖特点,神窍属内窍,化生神机,为气机升降之所主,官窍为神窍之外显,乃气机升降出入之门户,诸窍皆为脑主司,正如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鼎器歌》中所言:“脑为上田,乃元神所居之宫。 人能握元神,栖于本宫,则真气自升,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而百窍齐开,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 ”神窍化生之神机,凭借气血津液精髓的升降出入运动,司诸窍之开阖,通过脊髓经脉调控各脏腑官窍生理机能,而临床又可以通过官窍的外显征象来推测神窍的生理病理状态。

2 脑窍的生理功能

《类经·摄生类》云:“人之一生,全赖乎气。 ”脑窍出纳神气,外显神明,与脏腑相联,官窍相通,玄府脑窍气液流通,神机运转不失常度,化生神识,总统众神。

2.1 脏窍相联,脑窍相通,以通为用

官窍乃神气出入之所,脑神生理机能之外显,经络是传导之路,脑元神为总司,五官七窍与经络相联,内应脏腑,皆通于脑,脑窍通过五官七窍来感知事物,此即脑主神明。 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提到:“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 所闻香臭归于脑。 ”说明五官七窍为脑所主,神之使然。

脑窍化生之神机,统御五脏神,官窍脏腑表里相联,气血经络相通,藏窍调和,则五脏神生理机能得以正常运作,方可通过七窍实现任物、处物的感知功能,《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灵枢·本脏》提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皆说明脏窍紧密相联,五脏之精气通过气化功能、经脉系统运输至头面,使脏窍、脑窍相通应,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目能视物辨色,鼻能通气嗅味,耳能听声辨音,口舌辨味发声。而“五脏失和,则七窍不通。”又简述了窍脏整体相关,以通为常,一窍非独一脏所主,《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 曰:“鼻为肺窍,外象又属土。 ”亦是此意,七窍虽各有所主之脏,但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包含了其他脏腑的信息和部分功能,脏窍间存在着广泛复杂的联系,整体相关,不可分割,脑窍通过经络、气血、津液等与脏腑相联、官窍相通,实现神明之用。

2.2 玄府脑窍气液流通,化生神机,统领诸神

脑窍玄府开阖有序,气液通利而产生神机,神机的化生,一方面依赖髓液之充养(髓液来源于先后天之精气);另一方面由神窍内气液阴阳互相摩荡产生,故“脑散细微动觉之气”[4]。 而玄府作为气液流通的必经之路, 伴随气液的升降出入和血气的不断渗灌于神窍,才能使神机源源不断的化生,息息运转,出入通利,形神相合,从而调控各脏腑、神识、思维、情志等活动。五脏藏五神,脑之元神通过散微动觉之气与五脏神交会,五神受此气,发为动觉,而生魂、神、魄、意、志,故脑窍之元神,亦称泥丸宫之神,是统帅五神之主, 人体的各项神明活动皆由其主宰,如《道藏·太上老君内观经》所言:“太乙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无论是广义之脑窍,抑或狭义之脑窍,玄府开阖有度、气液宣通是神机运转的基本条件,在此过程中,脑窍玄府之神机才能不断升降出入,多维传递,形成“神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