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赖克方:40%转诊慢性咳嗽患者无明确
赖克方教授指出,由于病理学、受累器官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原因,慢性咳嗽的治疗正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分型以及新的治疗方式可能会被证明是有价值的。
咳嗽是呼吸专病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许多肺部和肺外疾病表现为慢性咳嗽(成人咳嗽>8周,儿童咳嗽>4周) 。这种常见主诉,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被重视起来,开展了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结合研究成果制订了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参与国际咳嗽指南的制订。指南的制定和推广,使得慢性咳嗽患者得到了规范的诊疗,大幅降低了患者经济生活的压力。
由于发病机制多样且不清晰,现在主流的镇咳药效果不一,部分镇咳药物的应用尚存在一定争议。根据已知的临床特征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咳嗽内型分型,将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咳嗽治疗方案。TRPA1、TRPV1通道的药物临床试验显示对咳嗽缓解作用有限,而P2X3、P2X2/3受体拮抗剂、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作为当前靶点药物研发的热点,希望能在慢性治疗上带来新的选择。
作者: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 陈惠
除此之外,目前咳嗽的主观评估多是以患者主诉为主,缺少客观评估的依据。客观的检测方法如咳嗽频率的监测是评估咳嗽疗效的最佳指标,但考虑到咳嗽检测设备技术、检测时间、设备价格、患者隐私等多方面的原因,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临床评估咳嗽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进行临床试验时,赖克方教授建议应该将主观表现和客观措施相结合作为疗效判断标准。
“在临床诊疗中,慢性咳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尽管医生给予患者很多的医疗干预,但仍有患者难以治愈,部分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赖克方教授表示,转诊进行专科评估的慢性咳嗽成人患者高达40%没有明确病因或尽管对慢性咳嗽相关疾病进行了最佳的治疗,但仍然持续咳嗽。
赖克方教授介绍,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大约10%的人经受过慢性咳嗽的困扰,欧美、澳大利亚慢性咳嗽患者约有10%~20%,亚洲患病人口较少,约为5%,在一项荟萃分析中显示中国约有6.2%的人患有慢性咳嗽,儿童慢性咳嗽患病率比成人更高一些。
镇咳研究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是克服安慰剂效应。未来可能需要开发或改变动物模型,更好地概括支撑慢性咳嗽和咳嗽高敏感性的过程,以及重新构想临床试验设计和/或改进的临床研究终点指标,确定真正的治疗效果。此外,新型化合物的临床试验仅在成人中进行了评估,主要是那些患有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患者,确定这些药物在其他慢性咳嗽患者以及儿童群体中是否有效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发病机制方面,本综述也做了详尽的总结和阐述,“尽管目前在病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尚存在着很多问题。”赖克方教授表示,咳嗽高敏感性与慢性咳嗽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此外,遗传因素与咳嗽高敏感性的发生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儿童时期患有慢性咳嗽是否会增加成年后出现咳嗽高敏感性的概率,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日前,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赖克方教授联合国际咳嗽领域权威专家撰写的《咳嗽高敏感性和慢性咳嗽》综述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IF:52.3)发表。《咳嗽高敏感性和慢性咳嗽》一文围绕咳嗽诱因、患者、临床、环境四大因素对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进行了介绍,从外周及中枢神经咳嗽敏感性两方面阐述了其发病机制,还对慢性咳嗽的评估手段、病因分布与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与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