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原因与治疗

带状疱疹(蛇串疮,HZ)是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激活后(如免疫功能低下时)所引起的皮损和神经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 以痛觉过敏、自发痛、触诱发痛及疼痛持续发作为主要特征。带状疱疹性疼痛的分期颇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分为三个时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即带状疱疹急性痛,定义为出疹最初30天内产生的疼痛;亚急性疼痛则为急性期后持续疼痛未超过3个月者;慢性期是指急性期后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者。其中,亚急性期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期疼痛)统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据研究,约有1/4的人一生中有机会感染带状疱疹,尤其是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其中有10%~25%的带状疱疹患者发展为PHN。长期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产生严重的社会心理功能障碍,包括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及性欲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活动。

王开强

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等。

擅长: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微创介入治疗颈腰椎疾病疼痛、各类神经痛、癌痛、手术后痛、头痛及各种不明原因的疼痛。

门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总院)

谢磊

上海市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会员、上海市疼痛医学会疼痛专科委员会脊柱学组组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腰椎疾病,骨关节、软组织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肋间、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总院)

通常疱疹急性期疼痛是由周围神经的炎性反应和皮肤损伤引起的,而其他两期的发病机制却极为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大致可概括为下列三方面。

1.与周围神经病变及敏化有关

疱疹后,病变神经的C—纤维异常增多,粗纤维(调制疼痛作用)减少,伤害性感受器自发放电,不同神经元之间交互混传及相关区域交感神经兴奋是造成痛觉过敏、自发痛、触诱发痛及疼痛持续发作的重要原因,即“周围敏化”现象。

2.与中枢神经异常有关

周围伤害性感觉神经的持续性自发放电使脊髓反复接受刺激,结果使得脊髓的接受范围增大、敏感性增强(中枢敏化)。久而久之,神经的解剖和功能结构发生了可塑性变化。疱疹后,使来自周围组织的非伤害性机械刺激激活脊髓背角而产生疼痛。另外,中枢神经疼痛抑制功能下降(去传入化现象)、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和递质水平异常改变或失衡等因素也是造成疼痛持续发生的重要原因。

3.精神因素也是诱发疼痛的重要原因

带状疱疹并发症中有许多精神症状出现,主要有失眠、焦虑、抑郁等。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可能是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病毒、炎症、缺血等导致交感神经损伤)。反过来,这些症状可以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及早治疗尤为重要。治疗的根本在于受损神经的修复。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除药物(中药、西药)外,还有神经阻滞、针刺、脊髓刺激、手术毁损等疗法,但多数医院提供的治疗往往只有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单一选项。

如何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医院疼痛科还开展其他相关技术,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提高疗效。

射频脉冲与热凝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新兴疗法。射频脉冲的原理是通过射频仪间断发出的脉冲式电流传导至针尖方向,脉冲射频电流在神经组织附近形成高电压,但电极尖端温度不超过42℃。因此脉冲射频的能量传递不会破坏运动神经功能。该疗法既有类似针刺、神经电刺激的作用又有神经保护与修复作用。与针刺相比,射频脉冲刺激感更强,持续时间更久,疗效更显著。

射频热凝由于其独特的间断热毁损方式,可以只破坏外周混合型神经的感觉支而不破坏运动支,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其在65℃以下只破坏C-纤维,起着与神经阻滞相类似的作用。射频治疗脉冲与热凝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恢复快速,治疗效果突出、持久,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同时,中医中药的联合应用也加速了神经的修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辨治思路与优势是从整体观出发,根据疾病不同证型,通过泻实补虚加以调理,尤其是疾病后期,皮损消退后,临床治疗以正虚为主,针对气阴两虚,或虚实夹杂,兼有血瘀的表现,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滋养阴血、活血化瘀之品,以解不容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