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唐洲平:精于医术,诚于医德

唐洲平

2019 年,国际顶级杂志Lancet Neurol(《柳叶刀神经病学》)发表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每年新发脑出血200万余例,我国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近60万例/年,致死、致残率高达5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出血这种以老年人罹患为主的疾病,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我国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治疗脑出血,传统医学上主要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这一方法能有效清除血肿,但国际上多项研究证实:开颅手术损伤大、再出血率高、手术时间长、费用高、预后差。研发高效、精准的脑出血新诊疗技术和器械已迫在眉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光谷院区常务副院长唐洲平教授致力于脑出血治疗和研究20余年,为了让更多患者重新拥抱幸福的生活,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

得遇良师,在医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969年,唐洲平出生在湖北省天门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岁时,唐洲平顺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他便留在了武汉,就职于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在日常烦琐的工作中,唐洲平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狭窄,仅凭现有的知识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因此有了辞职深造的想法。1999年,唐洲平重返母校进行硕博连读,这一次他选择了神经病学专业。

或许是命运的有意安排,深造学习的5年时光里,唐洲平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几位老师。“方思羽教授经常教育我们要以病人为中心,现在已过耄耋之年的他,对待临床工作依旧严谨认真;张苏明教授认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推动临床治疗,因此他始终不断进行科学的探索,以此来促进临床的进步,这深深影响了我;王伟教授也是我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在我遇到科研难题时,他总是悉心指导和帮助我,让我明白,科研的进步是提高疾病疗效的最佳途径。”唐洲平说。

此外,朱遂强教授对唐洲平的影响也非常大。从硕士阶段开始,唐洲平就一直从事脑出血的研究,这一领域在当时并不热门。20世纪,由于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国际上主要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这种手术对患者的脑组织破坏明显,术后出现抽搐、偏瘫、失语、面瘫、头痛、昏迷不醒等情况的概率较高。同时手术时间长,容易引起多系统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负担。于是唐洲平就跟着朱教授一起进行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方法的研发,但这一技术在当时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许多教授学者都认为利用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行不通。尽管如此,唐洲平仍坚持着心中的信念,在微创手术技术研究的道路上跨步前行。在朱教授的带领下,唐洲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微创手术技术跨越式发展。如今,该技术发展日臻成熟,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入颅时间短、脑损伤轻,血肿清除较彻底,止血可靠,能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正逐渐替代传统的开颅手术。

弹指一挥间,唐洲平从事脑出血相关工作已有20余载,在脑出血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唐洲平对颅内血肿抽吸术进行改良,在湖北省试行后进而向全国推广,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成果讲学及成果分享,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近年来,他共主持了包括6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在内的15项课题,许多研究都与微创技术有关,如“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在细胞分子水平多靶点的机制研究”“改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疗效的研究”“脑出血微创术后生物支架-OECs-NRPs自体移植的实验研究”等。

唐洲平说:“开颅创伤大,且是全麻手术,还要经过后期的颅骨二次修补,对患者伤害较大。部分高龄或并发症多的患者,很难受得了这种手术。采用微创手术可以有效避免开颅,有诸多优点。”用毕生去研究脑出血,不断深入进行微创手术技术的相关研究,让病人躺着进来、走着出去,回归家庭,重返社会,这成为唐洲平最大的愿望。

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aniel F Hanley教授合影

突破创新,实现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体系的创立与推广应用

2020年6月12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召开,唐洲平凭借“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体系的创立与推广应用”项目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于2009年启动,历时7年完成。唐洲平带领团队成员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围绕脑出血预防、血肿扩大及再出血人群的识别及预测、微创血肿清除理念的创新及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良,创立了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体系并进行了推广应用。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我国脑出血研究与治疗水平的跨越式发展。